马家窑文化出土人物舞蹈彩陶盆,解读原始文化的艺术发展

   日期:2024-06-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移动:http://app.1688ku.com/article/728168.html      >>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马家窑文化出土人物舞蹈彩陶盆,解读原始文化的艺术发展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共发现四件,上述彩陶盆为第一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彩陶数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分布地区遍及北方数省,广袤的原野下有数不清的原始部落,其文化遗存的出土实物亦相当多。舞蹈纹彩陶壶舞蹈纹局部

马家窑文化出土人物舞蹈彩陶盆,解读原始文化的艺术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因20世纪初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早期彩陶据碳14测定距今6000年左右,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地方分支,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及青海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及宁夏南部。

旋纹尖底彩陶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陇西县吕家坪出土,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其分布范围广泛马家窑文化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制陶工艺精美。花纹瑰丽富于动感变化是马家窑彩陶最主要的特征。胎泥为橙红色,以粗线条的黑彩绘出弧形的长短几何状线条,多见水波纹、漩涡纹、圈点纹,也有鸟纹、蛙纹、鱼纹、蝌蚪纹等。学者王健华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古陶瓷鉴识举例之二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盆》一文中,对这类古陶瓷有这样的考证简述。

马家窑文化人物舞蹈纹彩陶盆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孙家出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最为著名的作品是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上孙家出土的马家窑人物舞蹈纹彩陶盆,盆大口微敛,卷唇翻沿,下腹微收,小平底。红色陶胎,以黑彩于口沿画弧线圈点纹,内壁粗宽的装饰带上有三组舞蹈人纹,每组五人,手拉手在跳集体跨步舞,姿态优美场面热烈,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陶器上描绘的最早的舞蹈图纹样。

此件彩陶舞蹈纹盆的绘画神采飞动,线条流畅,呈宽带状展开的舞蹈纹展现了周而复始,极富变化与韵律的视觉效果,作为原始文化的实物例证其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弥足珍贵。

人物舞蹈纹彩陶盆 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共发现四件b2b,上述彩陶盆为第一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件出土于青海同德,同德的彩陶盆所绘人物最多,一组为11人,另一组为13人,现藏青海省博物馆。第三件发现于甘肃武威,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人物舞蹈纹彩陶盆(线图) 1991年甘肃武威磨咀子遗址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第四件是形制特大的舞蹈纹壶马家窑文化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为甘肃王新村先生私人收藏,壶腹两面中部各绘一组舞蹈人物,一组3人,另一组2人。据资深彩陶专家张朋川先生介绍,此壶出土于甘肃永登蒋家坪。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壶 王新村私藏

“巫”与“舞”在字源字义上似有联系,许慎《说文解字》阐述了巫和舞的关系:“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以舞蹈祈求神的降临,是原始巫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上述四件舞蹈纹彩陶都来自黄河北岸的大通河流域,表明史前这一区域流行的巫风歌舞已经成为先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石器时代彩陶数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马家窑文化出土人物舞蹈彩陶盆,解读原始文化的艺术发展,由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分布地区遍及北方数省,广袤的原野下有数不清的原始部落,其文化遗存的出土实物亦相当多。

舞蹈纹彩陶壶舞蹈纹局部

在除木、石、树叶之外没有任何可为容器的时代,若贮存水或剩余食物时,就要依赖于陶器,其遗存数量巨大是十分正常的,而长期以来的考古发掘以及私人行为的挖掘至今没有使其穷尽。与瓷器相比,彩陶在民间市场上还是可以见到的1688库移动站,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少。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马家窑文化出土人物舞蹈彩陶盆,解读原始文化的艺术发展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netprivacy@qq.com
 
 
更多>同类行业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最新发布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陇ICP备19001095号